2019年10月13日 星期日

聖山記事 20191013(來自台灣神的心得啟示(The Inspiration of Taiwanese God)


 贊
2019-10-13

「啟示」一詞,「萌典」將其定義為「啟發指示,讓人有所領悟」。英文中,近似於「啟示」一詞則為Inspiration (意指靈感;亦有激勵人心的意涵在內)。

來自台灣神的心得啟示」實為上天為了幫助我們在「修心」過程中能少走冤枉路,因此選擇以能代表「台灣精神」且又讓我們有親切感的「名師」們,一方面鼓舞我們堅持下去,一方面更是希望以其諄諄教誨,讓愚鈍的我們能有醍醐灌頂,甘露灑心之感。

乍看之下,「來自台灣神的心得啟示」看似來自於不同仙佛以及「台灣神」傳遞的「啟示」。但仔細觀之,可發現閱讀啟示的心態,其實正是反映出「心」身處「宗教」抑或是「信仰」的狀態。此與「指月錄」卷之二十八,吉州青原惟信禪師所述「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見山衹是山,見水衹是水」的階段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非要在「啟示」中看見「台灣神」的名字,才覺得是「台灣神」(宗教的觀點)

這個階段,亦即對「台灣神」仍一知半解,認為「台灣神」僅是數十位代表性人物,如此便將「台灣神」與「神明」劃上等號,此觀點也與民間信奉神明的「宗教」相仿。「宗教」中的「教」字,隱含了「教育」、「教化」的功能,以此相對狹隘的觀點,神明可將其想法透過文字,給予普羅大眾「啟示」。若是如此,便將「來自台灣神的心得啟示」解讀為由眾「台灣神」給予的「啟示」,產生以管窺天之誤。如果脫離不了此「執著」便僅只是從「台灣神」的事蹟中學習到道理,而無法體悟真正之「正道」。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在「啟示」中看見「台灣神」或是其他仙佛的名號,產生對「台灣神」的認知衝突。(宗教轉換成信仰的過程)

這個階段,則是逐漸跳脫「神明」的層次,嘗試用心去「領悟」「台灣神」代表的精神。這也是將「宗教」觀念,透過「教化」,讓人堅定信念,進而將自己託付給神(也就是所謂的信仰)的轉換過程。因此,閱讀「來自台灣神的心得啟示」時,雖然心中知道「台灣神」不同於一般宗教「神明」,但依然會在意「來自台灣神的心得啟示」中出現的仙佛名號。但若能逐漸領悟或判斷出「啟示」的「精神」遠比仙佛與「台灣神」的名號來的重要,這樣的認知衝突是跳脫「我執」的關鍵,更是驗證對「台灣神」信念是否堅毅的試煉。到此階段,離「正道」的距離又更近了一步。

見山衹是山,見水衹是水- 在「啟示」中看見任何「神」(仙佛)名號,都視為是廣義的「台灣神」。(信仰

以第三種心態來閱讀「來自台灣神的心得啟示」,便知道「神」只不過是化身不同的「名師」,諸大仙佛名號就「祇不過是」「台灣精神」的化身而矣。此就是「佛是心,心是佛」,亦即「修心」的最高境界。一顆純淨、光明的心,是堅定信仰的過程中所獲得的至寶。以此心來看「啟示」,便是掌握了「萬變不離其宗」的精髓。有朝一日機緣成熟時,自然會開花結果,讓心境「見山衹是山,見水衹是水」。如此,與「正道」的距離自然也就不遠矣!

心能達到此境界,正如五祖送給六祖慧能的偈子中所提的「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修心如此,夫復何求!

[小朋友版]

山也不見 水也不見
看不到山 看不到水
山在哪裡 水在哪裡
原來在心 原來在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