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5日 星期日

台灣聖山立像紀念台灣哲育思想啟蒙者林茂生博士


點擊上圖可看更多照片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2017-11-04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於今(4)日,在台灣聖山-生態教育園區舉行「台灣哲育思想啟蒙者-林茂生博士立像揭幕暨追思會」,以紀念林茂生博士在日治時期到228大屠殺這段期間,以哲學、教育及辦報的方式啟迪台灣人的自主精神並為台灣民眾主持公理公義的貢獻。

包括民視榮譽董事長田再庭先生、民視「政經看民視」製作團隊、台灣雅歌合唱團、林詠梅女士(林茂生博士之女)與林茂生後代家族成員、民進黨南投縣黨部、南投縣議員廖梓佑、台灣公義行動教會,等各方人士下午都出席活動。行政院長賴清德以及草屯鎮長洪國浩亦致贈花籃表達敬意並祝活動圓滿。
當台灣社會熱烈的討論高中國文課綱文言文、白話文比例,積極在催生台語公共電視台,揭發不當黨產的瘡疤等議題,早在日治時期與戰後初期,台灣重要的哲學家林茂生,就提倡自由思想、活化台語、挖掘國府的弊端。

林茂生,台南人,出生於1887年的滿清時代,成就於日治時期,消逝於國民政府時代,是228消失的台灣菁英。他是台灣第一位文學士(1916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哲學博士(1929年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歷經教職最前線, 這位本土哲學家對台灣的重要貢獻,在於教育。

台灣的知識分子與哲學家,認知到台灣無論在政治上或文化上,不是日本的一部分、也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在外來統治者的逼迫下,思考著何謂他者、何謂自我, 探索自我存在的條件,是當時台灣哲學的時代精神, 林茂生的認知,正是如此。

他的教育哲學,著重於培養思辨、自由思考的能力,建立在民主主義、自由主義、實用主義的人本教育基礎上。這樣的教育思想,自然站在日本殖民統治和同化政策的對立面,自然抨擊國府威權統治與違反天性的急速中國化。

他賦予台語新生命,觀察日治時期新文明帶來的影響,精通漢語、日文、英文、德文的他,將社會通用的新台灣話加以說明,透過漢字、英文、日文、羅馬拼音白話字解釋語詞的內涵,進行語言教育活動,記錄下台灣語言的變遷。

他主持的《民報》是戰後台灣人創辦的第一份民營報紙,秉持台灣人反殖民統治的抵抗精神,報導充份反應社會現況、傳達民眾心聲,並強調鄉土情、發揮自覺精神、促進台灣文化發展。這份填補戰後初期空白台灣史的珍貴史料,不但承續日治時期運用媒體進行反抗的文化志業,更落實公民教育(以公共為議題作為人民教育),站在大眾利益提升國家素質,產生民主教育。

然而多數人知道提倡中國「新文化運動」的胡適,卻不認識台灣優秀的哲學家林茂生。這位被遺忘的哲學家,靈活運用基督信仰,傳播學識與思想,展現敏銳的文化觀察視野,於各種場合散布哲學與思考的種子。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楊緒東醫師致詞時表示林茂生是台灣第一位留美的哲學博士,國民黨原本只想利用林茂生任職台大文學院代理院長來安定台灣民心,卻沒想到林茂生的哲學教育與《民報》啟蒙了台灣人民主自由人權的觀念,國民黨憤而藉228事件將林茂生暗殺。楊緒東醫師認為林茂生的學術成就超越胡適與傅斯年,其道德勇氣也令人敬佩,因此台灣聖山為林茂生博士立像就是要大力推崇紀念林茂生的精神,做為台灣公民教育最厚實的教育資產。

民視榮譽董事長田再庭先生談到他曾經經歷所謂的亡國之民(日本戰敗),其後台灣更遭國民黨壓迫統治,因此台灣人應該自己當家作主,崇敬自己的先賢先烈台灣神,展現志氣,公投建國。

台灣公義行動教會黃宗宏牧師致證道詞表示他感受到台灣聖山不是以宗教做為主體的場域,而是以公義信仰與本土教育為主體的基地,依照以色列的宗教觀點,「神」即「心」;「神」即「魂」,聖山便有很多台灣神魂在此,而過去為台灣犧牲奉獻、為土地打拼的人現在一定還在天堂上帝的右邊為台灣祈禱。

林茂生博士之女林詠梅女士致詞時表示日本政府擔心林茂生在教育界的影響力而刻意將林茂生送到美國留學,林茂生也因資質過人,一年就取得碩士學位,再花一年又取得博士學位,哥倫比亞大學極欲留下林茂生博士任教,但林茂生博士卻以台灣還有一群羔羊等他回去帶領而堅持回台灣。林詠梅女士認為國民黨來台灣後知道台灣人已具相當的文化水準,不好統治,因此藉228屠殺台灣菁英,使台灣人噤聲失根,失去信心,因此聖山最重要的內涵就是重現台灣的文化、台灣前輩的事蹟,讓台灣人對自己有信心。


(照片左一為林茂生博士之女林詠梅女士,其次為孫子、媳婦、孫子)

民視「政經看民視」製作團隊執行秘書李婕妤小姐致詞表示感謝台灣眾多民主前輩的犧牲奉獻,才有台灣的民主與言論自由,相較於她小時候因為講方言被掛狗牌的經歷實在微不足道,因此「政經看民視」製作小組會繼續善用媒體平台傳播台灣英雄的事蹟,讓更多人知道台灣的真實歷史,因為林茂生博士曾說「教育是台灣光明前途唯一的希望」!

台灣的學術界,遲至2014年5月,才首次有以日治時期哲學為主題的會議,探討百年前台灣哲學發展的光榮成就,在此之前,戰前台灣哲學史一片空白(《存在交涉:日治時期的台灣哲學》重點) 台灣思想家林茂生的哲學軌跡,正是研究的重點之一。 因為政權更替,成就於日治時期的知識分子在戰後被邊緣、埋沒、犧牲、禁忌,該是再次複習前人用熱情澆灌台灣土地的時刻。

歷史是過去與現在的對話,先人的理論、批評,是現代改革的參考指標;前人尋找台灣主體性的使命感,是這一代台灣人要承繼的天命與思考延續,也是舉辦這場追思會的目的。

「林茂生博士紀念碑」碑文

林茂生(1887-1947)台南人,《民報》社長、台大文學院代理院長。

1916年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成為台灣人第一位文學士。1927年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1929年取得哲學博士學位,是台灣人獲文科博士第一人。他致力於台灣人能在自由環境接受新式教育為目標。1945年10月創設《民報》並擔任社長,起用日治時期活躍於台灣的民族與社會運動者。為民喉舌的《民報》,在國民政府治理台灣所帶來的政治、經濟、民生、社會文化的貪腐情況,有忠實記載並鍼砭報導。他以辦報的方式,盼望對社會產生教育的功能。

林茂生雖消逝於1947年228事件緊接的3月大屠殺,他終其一生奉獻於教育的志業,以報業為台灣人民主持公理、公義的精神,是台灣人應追隨的台灣建國精神。

Lin, Mao-sheng(1887-1947) was a Tainan-born educator, a publisher of “Min Bao” newspaper and an Acting Dean of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In 1916, he graduated from the Imperial University of Tokyo, Japan and became the first Taiwanese obtained Bachelor of Arts. In 1927, he studied at Columbia University. Then, he earned his Doctor of Philosophy degree in 1929 and became the first Taiwanese obtained Doctor of Philosophy of Liberal Arts. An open and free education system for the people of Taiwan is his lifetime aspiration. In October 1945, he founded “Min Bao” and employed activists of Taiwan national and social movements in the period of Japanese rule. “Min Bao” documented faithfully and reported critically on the problems of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corruption inflicted by Nationalist government. In doing so, he hoped to educate people and raise their awareness of the crux of the problems.

Although he died in March Massacre soon after 228 Incident, his lifetime devotion to education and his journalistic free spirit of upholding truth and justice for the people of Taiwan are the spirit of building up Taiwan nation that people should follow.
 
2013-02-28



沒有留言: